2022很可以_《稍縱即逝的逕行》Gone with the Acts|活動

2022很可以_《稍縱即逝的逕行》Gone with the Acts|活動加入樂活台南|Instagram|IG|接受更多資訊
✨2022很可以_青年視覺藝術培力計畫✨
稍縱即逝的逕行 Gone with theacts
來看看樂活台南最近的足跡:
  1. 🤗膽小者不要來!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詳細介紹
  2. 要吃什麼好?來看看近期食記
  3. 要去哪裡玩?來看看近期遊記
  4. 台南活動懶人包總整理
  5. 丹丹漢堡新菜單、分店資訊

📣就在9/23-11/19🎉
為大家帶來行為藝術的獨特饗宴💃🕺
開幕當天會有集體即興行為藝術創作唷~

本次展覽《稍縱即逝的逕行》
延續今年前兩檔展覽實驗性的集體創作精神
邀請李維睦藝術家及葉子啓藝術家
帶領4位青年藝術家展出11件作品
為大家引介以身體實踐來宣告此時此刻的另一種說方言實驗!

◆展覽資訊◇
展期|2022.09.23-2022.11.19
時間|每週二至週日 9:00-17:00
地點|本館行政活動館一樓 Young Show Space
策展人|林煌迪
參展藝術家|李維睦、葉子啓、林亮宇、陳冠穎、陳怡儒、林佩穎

◆開幕◇
日期|2022.09.23(五)
時間|上午09:30
地點|本館行政活動館一樓 Young Show Space

◆相關活動◇
〈個人創作〉
場次1:陳怡儒,2022/09/24(六),09:00-17:00
場次2:林亮宇,2022/10/15(六),13:00-17:00
2022很可以_《稍縱即逝的逕行》Gone with the Acts|活動

策展人林煌迪邀請資深藝術家李維睦及葉子啓,帶領青年藝術家林亮宇、陳冠穎、陳怡儒、林佩穎,在Young Show Space中為大家引介以身體實踐來宣告此時此刻的另一種說方言實驗。2022很可以_青年視覺藝術培力計畫,第三檔展覽《稍縱即逝的逕行》於111年9月23日起至同年11月19日止,在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行政活動館一樓Young Show Space展出。

以身體作為藝術創作中主要的媒介或主體,在藝術的歷史中已經是自成一格的體系,是現代主義以來的藝術實踐中極為重要的一支,並且它的內容不斷的擴展當中,然而在臺灣的文化情境中,它始終靜靜地在一個偏遠的臨界默默地逕行。特別是在臺灣的藝術生態中,藝術品銷售成為藝術體系中最被重視的一波風潮中,對特定物體性的物質材料關注的程度遠遠超越藝術活動中的智性與非物質性的關懷,讓身體、行為這些稍縱即逝的逕行,在臺灣如同幽靈般的存在,身體仍然如同若干甲子前畫布與顏料作為虛擬世界的載體,文以載道的文字。

為了在這樣的情境裡面,試著在縫隙中掘出一個往前窺視的小孔洞,「很可以­_青年視覺藝術培力計畫2022」第三檔展覽《稍縱即逝的逕行》,邀請資深藝術家李維睦、葉子啓,帶領青年藝術家林亮宇、陳冠穎、陳怡儒、林佩穎,在Young Show Space 中為大家引介以身體實踐來宣告此時此刻的另一種說方言實驗。

資深藝術家李維睦,是臺南人劇團團長,在臺南還鮮為有人關注劇場表演的時代,就投入推廣劇場表演藝術,熟稔劇場舞臺裝置,並延伸出極具個人風格之大型雕塑與環境裝置之創作形式,不僅是臺南當代劇團的重要推手更是獨具一格的當代造型藝術家。此次參與展出的作品〈有怪獸計畫〉,在Young Show Space展場大廳中堆滿了大量收集自長時間劇場演出所剩餘之廢棄材料,並在展覽期間有三場工作坊,邀請親子共同體驗現地創作,李維睦說「不想跟大人多費唇舌,只想跟天真無邪的小孩來個幼稚溝通,把這些各式木料拿給小朋友們吧!只有他們知道木頭裡面的小秘密。」這看似輕鬆的一句話和一堆成山的廢棄材料,其實深沉的展呈了把意識從故事腳本的載體中喚回真實身體經驗的隱喻。

資深藝術家葉子啓。畢業於臺大外文系與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曾任「聯合文學」雜誌社編輯,2002年轉進行為藝術領域。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擅長以極簡現成品結合身體,過程,環境與觀眾發展之時間藝術。曾受邀到22國參與國際行為藝術節。2003年創辦「阿川行為群」發展臺灣現場行為藝術,舉辦過近30場行為藝術活動,其中包括5屆國際行為藝術節,並出版六本國際行為藝術活動記錄手冊,為臺灣本土行為藝術發展留下重要見證。此次展覽,葉子啓嘗試以文件展出兩件在臺灣南部實施的作品〈人卵 vs. 動物卵〉與〈我們這樣過馬路〉,提供給不在場者一窺當時現場行為作品氛圍樣貌,並希望展示出「現場行為記錄影像(document of live performance)」與「錄像行為(video performance)」 和「錄像藝術(video art)」之間的極大差異。

青年藝術家林亮宇,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近年來活耀於各個另類藝術空間,並受邀於臺灣、墨西哥、泰國……等行為藝術節演出,除了創作也參與策展活動。作品透過行為、影像與空間表現真實與虛擬的多面關係,關注整體結構的狀態而非單一事件或現象的描繪,常取材生活漫遊中的省思;現場行為的創作,多以身體、環境與觀眾三者的交互狀態作為連結,開啟感性的思考邏輯。林亮宇此次的展出作品〈浪漫、審美與爆炸房間〉,在黑暗的房間中垂掛滿鎢絲燈泡,讓觀眾在房間外朝內投射乒乓球,乒乓球的輕與燈泡的脆弱在不同角度的碰撞下,會產生清脆的敲擊聲響,或是激烈的燈泡爆裂,林亮宇認為「這種視覺與聲音上的非日常經驗對我來說是對物質與情境的提問,製造一條路徑重新認識被消費情境僵固的物質刻板認識」。

青年藝術家陳冠穎,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畢業,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目前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作為藝術創作者,也參與相關的策展活動同時也是酸屋藝術空間共同負責人,作品曾展覽於美國、英國、泰國、中國、香港、臺灣等地,曾獲高雄美術獎、新北藝文創作獎,近年策劃「2020臺灣美術雙年展平行展《變態路徑》」亦獲臺新獎提名。陳冠穎的創作長期關注社會邊緣文化與公共性議題,重視身體力行和參與式行動去探討邊緣文化與社會的關係,並從中思考藝術的公共性與對話性之可能與反思。此次參與展出的作品〈字典單詞行動〉、〈曲徑之道〉、〈行走的帳篷〉、〈現場MOUVE美術展〉、〈喘口氣〉,是陳冠穎以身試法地提出對於生活體制化的質問。

青年藝術家陳怡儒,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研究所碩士。眾多藝術表現形式,獨鍾行為藝術,以身體行為建構與觀者思維流動之橋梁,堆疊身體張力創造視覺變化做為表現。此次展出的作品〈抄時〉,是一件實施於Young Show Space的現場行為作品,陳怡儒自述「於此行為,當我第一筆時間記錄與中央標準時間對齊,之後以自我體感時間抄寫每分每秒直到下午閉館,現實時間與體感時間差別多大?時間無所不在的流逝,時間是個抽象的概念,就算具體化也不過是形式上的概念。個體對於時間的原初概念,原本只是看著天光日昇日落,感知時間流逝的方式。當進入群體社會開始學習長針短針一分鐘是六十秒,一小時是六十分鐘。筆者不明白什麼叫時間,一秒是什麼?六十秒為什麼叫一分鐘,為什麼不能六百秒叫一分鐘?為什麼生活要憑藉著三根針十二個數字來決定現在的行為?」

青年藝術家林佩穎目前就讀國立成功大學科技藝術碩士學程。自2016年起,開始以錄像創作發展一系列探討私密性、女性書寫及性別議題的作品。近期嘗試拓展創作媒材,實驗性的結合各種數位、科技元素,重新定義觀者-藝術-科技三者之間的主/客體關係,試圖透過創作提供觀者與議題的連結,並呈現科技介入人體、社會、藝術時多元的樣態。此次展出作品〈隱iN〉,林佩穎以女性角度出發,以自身身體為媒介,探尋社會化的結構,以及被結構化的身體。透過戲劇性、隨機性的表演,以身體、聲音呈現出與內在情緒的對話。

相較於傳統的繪畫、雕塑……等物體的藝術型態中,藝術家藉由特定的物質媒介,來乘載創作者的創作意圖,藉由完成的「藝術品」所留存的結果來完成藝術實踐;行為藝術則是較多訴求於身體與特定環境的相互關係和意義而進行的造形活動。它更注重與強調現場行為與過程,是藝術家在觀眾面前親身或與觀眾一起發生與實踐的藝術行動,與時間的關係更加密切,有時只能存在於發生的當下那個稍縱即逝的片刻,同時也表明藝術家大多堅信的個人藝術創造自由,與逕行對既有世界的挑戰與對抗。

相關文章